欢迎访问诸暨在线文学专区! 百姓论坛 | 招聘/求职 | 房产 | 汽车 | 家装 | 二手
 

我要投稿
 
惜别的摇篮-蝶变前的浙师院
作者:草木皆醉  2025/9/20   被浏览 76 次  评论 0
 惜别的摇篮-蝶变前的浙师院

我们在这里汲取知识养分,锻造思想灵魂,绽放青春韶华;我们从这里“战略南迁”农村,领教时代风暴,走向工作岗位……这里,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摇篮——母校浙江师范学院,简称“浙师院”,1965年南迁金华高村,1985年升格为浙江师范大学。

当时,浙师院坐落在西子湖畔,与浙大、医大、农大、杭大、美院、中医学院、丝绸工学院联袂,皆为省城杏坛,群贤咸集,桃李芬芳。

1962年9月初,我怀揣录取通知书,跨进体育场路浙师院大门。这年,杭州师范学院与浙江教育学院、浙江体育学院合并,更名为浙江师范学院,国学家、书法家、浙江博物馆馆长张宗祥先生题写校名。校门里,一位佩戴“接待员”胸签的学姐笑靥迎人,带我到新生报到处。这里是院本部,有体育系、外语系、物理系,而中文系在文三街上宁桥,数学系在文一街。

报到注册,师范生免学费,伙食津贴12元5角/月(后来提高到14元5角)。中文系校舍属于文教区,濒临西溪,柳岸篱笆,是晚饭后散步的好去处。西面过桥是杭大附中(今学军中学),东面求智巷、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。南面过马路就是杭州大学(今浙大西溪校区)。

校舍不大,原址浙江教育学院,作为浙师院中文系及教研部、函授部。三层楼的教学行政大楼,后面是大操场,东面汽车库,旁边有个小湖。北面是畜牧场(养猪)。操场西面是教工宿舍、食堂、学生宿舍。后门通文二街,那里商铺林立,跟文一街同属文教区,有幼师、商校、化工学校、丝绸工学院、电影学校、省团校。到大二时,数学系从文一街搬过来,于是,这里有了两系两部。 到64年秋,温师院中文系、数学系并入浙师院。

学院在杭期间,院党委书记新闻学家江牧岳(64年调任国家外文局副局长),副书记王元珍、牛福地;院长先后有生物学家江希明、教育学家郑晓沧,副院长林尧、章若明;院办主任纪梦秋,人武部长郑玉机,院团委书记蔡清江。

中文系4个年级。我们这届2个班,90余人。我在(2)班,班主任先后有方松喜(据竹潜民回忆,方老师是语言学教师,专攻方言学,后在舟山师专与王衡共过事)、任梦生、张继定(古典文学教研室助教);(1)班的班主任许洪莲(外国文学教研室讲师);年级政治辅导员潘锡阳,团委干部。中文系学生会主席是64届楼基旺。

在教学行政大楼三楼大教室,两班同学上大课。各班还有小教室。学制4年,开设20余门课程。其中体育课“游泳”,则到保俶路弥陀山游泳池现场上课。周一至周五晚上6点半至9点晚自修。

大教室里没有课桌,排列着一张张深咖啡色靠背椅,右侧带扶手,可放书本、写课堂笔记。我还记得上课时,教授《现代汉语》的张永绵老师操着无锡乡音点名的情景……讲台上,叶葆汉老师讲授《文学概论》“文学是人学”,叶柏村老师讲授《中国古典文学》屈原的《离骚》,张叶庐老师讲授王勃的《滕王阁序》,方能熊老师讲授《现代文学》鲁迅的《阿Q正传》“阿Q头上的烂疮疤揭不得”,文心慧老师讲授《现代文学史》解放区赵树理的《小二黑结婚》,戴林淹老师讲授《外国文学》莫里哀的《伪君子》“答丟夫”,王迅川老师讲授《古代汉语》“通假字”,孙正容老师讲授《中国通史》“中国阴性政治始于刘邦”,翁光明老师讲授《哲学》“用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看问题”,周舸岷老师讲授《毛主席诗词分析》“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”……

课余时间,宋心泉用手风琴演奏《送我一支玫瑰花》,王衡操着京胡边拉边唱《打渔杀家》,袁柏生会把平摊在席子下面的《红楼梦》线装书抽一册出来细读,潘方圆操着木刻刀摆弄新的木刻作品,陈尧生、竹潜民在研讨文学评论《林家铺子》(陈尧生毕业回故乡任教,后改名陈越,调高校,著作并发表论文,教授,其中《民族化:一个防御性的口号》载《文学评论》87年第一期,在《光明日报》引发热议,有著名学者称“开启了鲁迅与越文化关系的研究方向”;竹潜民毕业后乡镇任教,70年配合新华社记者蹲点勤俭大队调研,执笔《种田人就是能学好用好哲学》,发表在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头条),后进入高校,教授),吕尚源(吕思源)在思考《中国通史》论文《论中国古代妇女缠脚》(毕业论文《<西游记>新论》深受周舸岷老师好评;66年《光明日报》将发表并打好清样,后因WG而被搁置,直至82年以《略论吴承恩创作<西游记>的动机》载《齐鲁学刊》,87年《前进》转载,研究者称“该''''治国秘方''''说的高度、深度和精辟度是所有《西游记》研究界的论点都无法比拟的……毕业后到企业,研究法学,后开设律师事务所,为民请命,后被原党中央副主席李德生誉为“江南一怪 矢志护法”,曾获第六届“感动中国十大风云人物”称号),虞频频在食堂买饭排队时也捧着一本书,而在文艺晚会参演表演唱《八大员》舞蹈《采茶舞曲》。毕业后到山区工作,七十年代后期考取复旦研究生,曾在杭州电视台主持美学讲座,后到杭师大前身杭师院任教,83年在学报发表《马克思论美感的社会性—马克思<经济学·哲学手稿>学习札记》,旅美学者)……爱好写作的同学经常到教工宿舍请教蒋风老师(1925—)。室雅何须大,小客厅挂着一幅国画《家家扶得醉人归》立轴,古风拂面。蒋老师金华人,研究儿童文学,主讲《习作》,教导我们随身备一个小本子,放在口袋里,作为手记,随时记录见闻、感受,一段描写、一句话乃至一个词。记得卢熙斌还在寝室床头挂一本手记《磨砺集》,便于睡梦中醒来随时记录(毕业后回乡工作,七十年代曾拜访巴金。1997年长诗《香港,我心中的明珠》荣获国际优秀作品奖,东阳市文联主席,文化馆副研究馆员)。

星期天,班里搞小组活动,诸如:到西湖划船,到“平湖秋月”参观阶级教育展览会(并到“西湖天下景”为病休离校的方正根同学合影留念)。记得64年秋游,共12人,班主任张继定老师同行。先到石屋洞,围坐在桂花厅前的草地上午餐,每人5只在学校食堂买的糖精馒头,就地买一杯2分钱白开水。后到水乐洞,已是“两三点雨山前”了。从水乐洞出来,分两路,大部分同学随张老师循原路回校,陈尧生、郑国华、潘方圆、顾富良和我打算去龙井。走到一个岔路口,顾富良、潘方圆来了兴致,要去登南高峰千人洞,郑国华、陈尧生和我仍去龙井。濛濛秋雨里,到了烟霞洞,陈尧生在茶室买了二包南瓜子。洞口很高,有五代吴越石雕罗汉造像。从烟霞洞出来,雨大了,我们翻过翁家山。雨中的龙井很寂静,游客寥寥。坐在御书楼侧的门槛上,面对涤心沼,磕着南瓜子聊天。周围树木茂密,雨声时疏时密,有点“山色空蒙雨亦奇”的意境,觉得这里是读书思考问题的好地方。

平日里,每当两节课间,热心的同学跑到传达室取来一大叠信件,一边喊着收信人名字分发,其中有家书,也有情书。当时在校内,有同班恋、跨班恋、跨年级恋、跨系恋,也有师生恋、校际恋、校外恋……虽然不至于“车也慢,马也慢,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”,但是“在青春的校园里,一时的错过,也许就是一辈子的”。因此,只能悄悄地恋,或者暗恋,注意影响,因为学校规定“大学生不宜谈恋爱,不准结婚”。也有“激情燃烧的”,留下了“篱笆墙的影子”。记得我们读大二时,中文系大四的一对恋人因偷吃禁果,触碰校规“红线”被勒令退学。

社团活动丰富,有班际联欢、校际联欢。有全系、全校活动,诸如:文工团(团长王养心,何仲生是乐队小提琴手)、话剧队(队长王建春、宋心泉)、舞蹈队(队长宋慕湘、金慧萍)、歌咏队(程丽丽被誉为“金嗓子”)、篮球队(蒋志国和郑国华都是等级裁判)、排球队(陈尧生、孙彩林、陈炳前、李卓然都是主将)、乒乓球队(朱云甫曾获院第三届乒赛男单冠军)、体操队(上海体院姚丽娟因伤退役转学中文系,仍有兴趣光临体操队)、田径队(64年,院第二节运动会,体育系张思潮跳高,轻松越过1.70米横杆;中文系周子根堪称大力士,可以把铅球推出最远的抛物线;蒋志国、徐继华、叶鹤年、邹三光、李大陆、张国华等,都是短跑健将)、足球队(宋波南、物理系金关根都是足球队员)。63年春季首届院运动会,体育系囊括男女团体冠军,中文系、数学系分获男团、女团亚军(65年南迁后,院第三届运动会,物理系在开幕式表演火箭发射;数学系荣获男女团体冠军)。

当时,学生会宣传部广播站设在礼堂舞台旁,开始曲和收尾曲播放经典民歌《绣荷包》(66年WG爆发后,开始曲为《东方红》,收尾曲为《大海航行靠舵手》)。记得广播站有几位站长,如中文系郑国华、数学系吕志刚,播音员韩正煜、徐舟汉。当时在杭州,前辈站长王建春的嗓音纯正圆润,语速节奏、声音轻重、语势起伏的水平堪比省台主播。

62年刚入学时,在教学大楼二楼靠东面的大教室举行周末舞会,文工团铜管乐队演奏苏联歌曲《喀秋莎》、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》,印尼民歌《哎哟妈妈》,经典集体舞曲《青年友谊圆舞曲》……舞厅里“嘭嚓嚓”的节奏,竟然成为周健男的雅号,沿用至今。

每当国庆、元旦和重要纪念日,举行文艺晚会(63年国庆节,参加在杭高校大学生民兵师,每人一支冲锋枪,在《解放军进行曲》旋律中雄赳赳气昂昂地通过国庆检阅台)。在西溪校区,中文系文工团王建春、张黛芬、宋心泉等主演话剧《年轻的一代》片段,教工文工团演出话剧《霓虹灯下的哨兵》片段,话剧队阙沛霖、陈雅芳出演独幕剧《哈瓦那的早晨》,吴红晓领衔《洗衣歌》,钟香娥、李婉贞等6人演出舞蹈《愉快的炊事员》,歌咏队演出《黄河大合唱》、《黄水谣》,数学系文工团演出《鄂尔多斯舞》、《筷子舞》……记得学长阙沛霖饰演《二七大罢工》施洋大律师、宋心泉饰演《烈火中永生》许云峰,艺术造型堪比专业演员。在纪念“一二•九”文娱晚会上,中文系《游击队员之歌》,吴思复指挥;数学系《五月的鲜花》,蒋思曾领诵。

我们66届也曾献演节目,如《八大员》、《雷锋之歌》,其中男女领诵的台词“穿过风啊穿过雨,父兄的旗帜多鲜丽;穿过雨啊穿过风,我们的脚步多坚毅!”记忆犹新;程丽丽独唱《谁不说俺家乡好》,声情并茂;洪文尧二胡独奏《新春乐》,赢得热烈掌声。

中文系周刊《群声报》以黑板报形式,五块黑板联排在教学大楼与食堂之间的林荫道旁,主编有63届方再耕、64届万伯春、65届周正钦、67届朱养正等。66届年级半月刊《青青草》以墙报形式贴在三楼大教室走廊墙上,主编徐镇南、卢熙斌。其中,有卢熙斌的《长江放歌》初稿(笔名东方涛,后来以笔名叶舟发表在《解放日报》,“成为后世讴歌长江的文学范本之一”);宋心泉的小小说《老传达》(后来发表在《浙江日报》副刊)。662班墙报《处女地》,卢熙斌主编。

全院举行书法比赛。董良樑(董鼎)名列前茅,屡屡折桂。他家住杭州五柳巷竹弄,爱唱苏州评弹,那句“窈窕风流杜十娘……”脍炙人口。老董玳瑁眼镜,大背头,皮鞋,平时拎着一只公文包,里面装着文房四宝,还有一包“大前门”,走到哪写到哪,而在阅览室居多,围观者众。书法以小楷见长,创作长卷《琵琶行》、《长恨歌》,笔力遒劲,结体紧凑,欧阳询《醴泉铭》帖意,夙愿在西泠印社八十周年时成为社员。命运往往出其不意地出现残酷的转折。后来WG中,因手抄本事件不幸“夭折”,壮志未酬,“只此美梦,不再苏醒”。一个时代的脚步,踩碎翰墨青年的梦想。

周六下午政治学习、党团活动。上党课,学习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,做“党的驯服工具”。上团课,做“党的助手”。每周有劳动课,每学期有劳动周,培养劳动观念。进校第二年即1963年春,开展“学雷锋”活动,“爱憎分明,立场坚定”。这年秋天,学院组织中文系、数学系师生到市郊转塘公社参加秋收劳动,培养劳动人民感情,并在林校举行文娱晚会,演出舞蹈《人民公社亚克西》。

1964年秋季,学院迎来一批军人新生即中文系681班,清一色男生,遴选考核自陆军、海军现役军人,被誉为“解放军班”。班主任张乐初老师。班里有党支部,书记李继武。记得中午就餐前,他们在教学楼下列队点名,高唱《我是一个兵》或《打靶归来》、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,步伐整齐,向学生食堂迈进,成为表率,是校园里空前绝后的靓丽风景。该班老刘是一位男中音,他以《我为祖国献石油》、《真是乐死人》,从西溪校园唱到金华高村。还有一位黄馨之,擅长于说快板,那句“小竹板儿敲起来”延续“团结紧张严肃活泼”的部队风采。班里同学来自五湖四海,其中顾雍、卢炘是杭州老乡。

大二开始,抓阶级斗争,反对现代修正主义,举行“支持古巴人民反对美帝挑衅”大会,取消周末舞会,举行“控诉旧社会,歌颂新生活”主题班会,批判成名成家思想,强调“又红又专”,进行“红专鉴定”。不经意间,有人触礁,也有人翻船。在我班,到了大三,也曾“小四清”,墙上贴满了小字报。有位年长的同学阅历丰富,见解独特,思维敏锐,有时也会哼几句俄罗斯民歌《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》。他很佩服北大中文系大三学生讨论《西厢记》时,有同学能把有关内容整段整段背下来;又谈到一位清华的朋友读书时一直不出校门,专心学习……那次风波,居然因“只专不红”,背负“资产阶级熔炉”被开除回家(后来在街上偶遇,腋下夹着算盘账簿,说已经补发肄业证书,在某企业做会计,并结婚生子。他谦和一笑,云淡风轻,可谓“竹杖芒鞋轻胜马”)。

1964年深秋,大三时,在省委领导下,在校大学生到上虞农村参加“四清”(社会主义教育运动)(注3),跟贫下中农实行“三同”, 同吃同住同劳动。我跟葛永福、张时晖、董良樑先后在南湖、华镇公社。工作组里有象山县委干部、省委干部,还有数学系讲师吴茹玉老师。吴老师山东人,温文尔雅,在话剧《年轻的一代》里曾饰演女主夏倩茹。

65年月6下旬,正在上虞搞“四清”的师生们冒着小雨,从驻地汇集崧厦镇。在一座天主教堂里,林尧副院长讲了形势和任务,传达省委指示“战备疏散”南迁(体育系、外语系并入杭州大学,教研部、函授部划归省教育厅),试办为半工(农)半读性质的师范学院。

65年8月,浙师院南迁金华,院长郑晓沧调至杭州大学任顾问,随校南迁的校领导有党委副书记王元珍、牛福地和副院长林尧、章若明4位。新校址在金华北郊高村。于是,中文系、数学系、物理系南迁。蒋堂农场的100余亩土地建起浙师院农场,作为“半农半读”的第一步。《人民日报》特地发了消息《浙江师范学院从城市搬到农村》。记得开学典礼,台上坐着7位头戴斗笠,足蹬草鞋的农民伯伯,看到了“新生事物的萌芽”。

校园很开阔,我们仿佛来到了南泥湾!在空荡荡的黄土丘陵,矗立着教学楼和行政楼,背衬远处的尖峰山。大楼后面是操场。东面是生活区,有食堂兼礼堂,还有几幢教工宿舍、学生宿舍。学校西面隔着围墙,是金华二中和驻金华部队。

69届(65年秋进校)是浙师院在WG前招收的最后一批学子(之后因WG,废除高考,断层十年,期间曾招收工农兵学员)。69届开学时,在食堂跟宿舍楼之间的排球场撑起了银幕,放映苏联影片《乡村女教师》,这也是学校对新生始业教育“必要的一课”。

在高村读大四,学院从内蒙古引进的马教授给我们讲授《古代汉语》。著名诗人艾青(蒋海澄1910-1996)的弟弟蒋海涛讲授现代文学。我们聆听《大堰河—我的保姆》,聆听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,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”(1938年《我爱这土地》)。57年风暴,艾青从北京携眷“来到”新疆石河子,在沧桑岁月里,“把诗歌种在了这里”(想不到,过了一个甲子,竟然成了2025年高考作文材料之一“用嘶哑的喉咙歌唱”)。

金华的礼拜天,也有小组活动,经罗店游双龙洞、冰壶洞,一探自然奇观;也登尖峰山;或三三两两,或独行,跋涉十里地,经过明代光禄大夫胡大海墓、林业部六大队、地质队、兰溪门、金华布厂,来到人民广场前的人民电影院看电影,到婺剧排练场观摩婺剧《王杰》(1965年秋,学习“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”的王杰精神。学院还组织到群众剧院看越剧《焦裕禄》),沿着蜿蜒起伏的马路到四牌楼新华书店看书买书。也曾流连在酒坊巷太平天国侍王府、婺江畔李清照八咏楼,也曾到婺江游泳……进城一趟,往往在城里午餐。我们也曾到清和园吃点心,到婺江大桥下的小酒店品尝金华狗肉。金华酥饼、花生、甘蔗、佛手很受学子青睐。偶尔也会跳上马路边踽踽而来的牛车,乘一段路,童心未眠。

66年初,中文系配合形势,出刊《学习与战斗》小册子。同年4月下旬到6月中旬,大四第二学期,毕业班同学到各乡镇中学进行毕业实习。

实习后,回校不久,WG爆发。当时,学院组织到金华剧院听中央首长讲话录音,收听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……于是,卷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……根据中央文件精神,应届毕业生延迟一年毕业分配,在校参加WG。听说全国只有三位毕业生破例分配到国防科工委,其中一位是浙大数学力学系的竺苗龙。在浙师院,中661张英培、程文凯两位同学被选拔到20军湖州军部当参谋,穿上绿军装,戴上红帽徽红领章。在“四只轮子一把刀,白衣战士红旗飘”的年代里,大家好羡慕!

留校待分配期间,遵照最高指示“PDSLB”,莘莘学子参加革命大串联,北上(北京)南下,“经风雨见世面”;出刊《云水怒》,叱咤“婺江风云”,“粪土当年万户侯(‘走资派’)”……对“毒草”电影《早春二月》、《舞台姐妹》、《阿诗玛》开展革命大批判;组织文艺小分队宣传MZD思想;成立红色通讯社编印《M主席诗词》(未公开发表的21首)……66-67年待分配期间,也有同学因“不关心国家大事”被开除团籍;有67届学弟在大辩论中怀疑“顶峰论”,信口“太阳也有黑痣”,被扣上“反动学生”帽子开除学籍(运动后期落实政策,恢复学籍,重新分配工作)。66年7月下旬,学院组织毕业班到蒋堂校办农场参加为期一周的“双枪”劳动。

十年浩劫,“亿万人民都发动起来了”,“搅得周天寒彻”……巴金先生劫后余生,晚年反思之作《随想录》“直面惨淡的人生”,勇于剖析(运动结束,留在金华的几位校友因深度卷入“漩涡”而付出沉重代价)。

到1967年深秋,66届被陆续分配工作,少数几位分到杭州等城市,其他到各县、乡镇初中,个别进了企事业单位。从此,结束了在母校的峥嵘岁月。

79年三中全会,拨乱反正,春回大地。母校学子各尽其能,各有建树,诸如:高级教师、特级教师、高级讲师、教授、研究员、旅美学者、诗人、作家、画家、评论家、律师、法官、民企董事长、国企高管……还有一批同学走上各级领导岗位,诸如温州市政协副主席、工商联主席、总商会会长郑朴(郑国华),嘉兴海盐县副县长、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长张国华,中国银行杭州分行副经理王云麟等。

1985年,母校华丽转身,蝶变为浙江师范大学,当年教写作课的蒋风老师首任校长(中国首位国际格林奖获得者)。当年一批青年教师许洪莲、张继定、陈顺宣、张乐初、陈兰村……以及校友王嘉良、裘樟清、王义淼……著书立说,晋升教授,潘锡阳老师调武警杭州指挥学校任教官。

母校学弟学妹后来居上,事业辉煌,成果丰硕。诸如:74级“杰出校友”、浙江省副省长、党组副书记、省政协副主席、党组副书记陈加元,数学系82届校友、杭州学军中学校长、支教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担任民族中学校长、19年中宣部“时代楷模”荣誉称号获得者、高级教师陈立群,数学系83届校友、北京大学数学硕士、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应用数学硕士、博士、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博士后、温莎大学助理教授、浙江工商大学应用数学与软件工程研究所所长、特聘教授杨学锋(高中就读诸暨中学),中文系85届校友、中国美院学术委员会委员、院社科教学部主任、书记、浙江省“非遗保护特殊贡献专家”荣誉称号获得者王其全教授,汉语言文学专业07届校友、中国作协会员、中国网络作协副主席、长篇小说《后宫•甄嬛传》与《后宫•如懿传》(均为同名电视连续剧编剧)、散文小说集《久悦记》作者、第2届“腾讯杯”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吴雪岚(笔名流潋紫)。

2004年,我们66届到金华开同学会,回访母校,重新踏上高村的黄土地。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。如今,母校已经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省属重点师范类综合性大学,屹立在尖峰山下,婺江之滨。

2025/7/25初稿 7/26-8/7乙巳立秋 修改 8/3 8/5(下载图片及史料据网络 在此致谢)电脑剪辑 校勘:WZ 8/12 上传公众号草木皆醉书斋 9/20 乙巳秋分前三日 再改并上传诸暨在线

 
评论 0 篇
发布评论
作者:
邮箱:
主题:
验证码 点击可刷新
 
 
 
地址:浙江省诸暨市暨东路70号诸暨日报报业大楼 客服电话:0575-87020951 87016337 87013038   联系信箱:zxb@zhuji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