恍疑罗袖拂琼瑶-屏山入画来
走进屏山,如同进入画乡,溪畔桥头村街里巷到处是写生的美院学生。据介绍,近年来写生的多达2300余人,相当村里“八百烟灶”。如此青睐,整座村子也变得“艺术”起来。
村庄在黟县城东3公里处,旧称九都,始建于宋。进村,溪流潺潺。有下桥亭,亭额“古桥物色”,寄托“风调雨顺”心愿。亭内壁画雷公电母土地神送子观音以保平安,魁星三眼马天王以辟邪。桥畔小绣楼,灰褐色小轩窗闲雅清幽,寂寞无主,院墙内百年南天竹常青如故,依恋闺阁,不舍不弃,似纤纤素描,成了屏山“画册”里的一幅插图。
吉阳溪自北而南流经村庄,8座明代古桥横跨两岸,砖雕门楼鳞次栉比,高低错落。秋阳披照在民居的东墙上,涂上了一层嫩黄色,与屋檐、门楣的暗影相映衬,濒水而筑的石级河埠也显得生动起来,有着油画一样的质感。
过桥,溪东有玉兰庭,恰如高雅脱俗的花卉小品。进墙门,外院百年桂花、枇杷、美人蕉,内院砖雕门额“挹文书屋”,据说是当年慈禧太后送给李鸿章的,李又转送书香门第的故友。二进庭院百年玉兰树,每逢五月开花时节,“恍疑罗袖拂琼瑶”。老宅三间二楼,尚存半壁雕花石栏,旁有太平水缸。墙角月季花,粉红花朵满枝头,倒也无日不春风。
溪边窄弄内,有前辈电影名星舒绣文故居,建于清宣统年间,两进两层带花园,正厅与走廊之间有莲花隔扇门。东门青石门额“春回黍谷”,典出《春秋》“邹衍在燕,有谷地美而寒,不生五谷,邹居之,吹律而温至生黍”之句。史载,舒绣文(1915-1969)的祖父舒斯笏,系清光绪进士、钦点主政、兵部主事;父亲舒子胄曾任教于天津南开,结识当时正在该校求学的周恩来、邓颖超,两家情笃。舒绣文随父母迁居北京,女师附小毕业后入北平安徽中学;16岁人影视圈,后随田汉等从事进步戏剧活动,曾出演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女主角而走红影坛。据史料,舒氏为伏羲氏后裔。相传唐末黄巢起义,庐江大族舒氏为避战乱举家南迁,按梦中神叟指点“逢长则止”,得知屏山又名长宁里,中有“长”字,遂定居于此。
前街临溪,有惇仁堂,建于道光三年。堂内天花板、厅堂两侧的“商”字形门楣,及两厢的花格窗、隔扇的眉板胸板腰板裙板等处浮雕,据说用50两金粉描画而成,衬着朱红底色,宫廷般的富贵华丽。内容有蝙蝠、“八仙”法器图案及走马上任图,寓意“福禄临门”。东墙开有侧门,重叠安装3道门扇,外面第一道花格门,白天关着也通风;中间木门与墙壁同色彩,美观体面;里面木门用料厚实坚固,夜间防盗,可见富商的体面与谨慎。
村中央的舒氏宗祠,俗称“大菩萨厅”,建于明万历年间。祠前有旗杆石,九檐门楼高耸云霄,气势恢宏。墙面有百余尊彩绘罗汉,宛若敦煌壁画。门楼上的“恩荣”及“世科甲第”匾,彰显舒氏“皇恩浩荡、家族繁荣”。祠内悬道光年间古匾“光裕堂”,左匾“积著彤廷”,右匾“台筑怀清”,柱联“秀钟徽岭长岭长演尽同根,源溯庐江舒国舒城寻旧派”。据载,明万历进士、四川御史舒荣都为人刚正不阿,不畏权贵,因弹劾魏忠贤而遭陷害,明崇祯年间平反昭雪,皇上恩准其后人在家乡屏山祠堂建造九檐门楼,当属封建社会宗族祠堂最高规格。祠堂五进深,冬瓜梁,胖柱采用银杏木料,方砖铺地。高敞古朴,空旷幽深。
后街屏山拱峙,马头墙层层叠叠,背衬苍翠的山脊。村路略有坡度。转悠其间,尚有不少遗存,例如天灯巷一带的裕启庭、咸宜堂、庆余堂,仅存显赫门楼的御前侍卫舒龙武府邸遗址,巷口的葫芦古井,南宋高宗落难屏山脱险后赐封的三姑庙……交织着古典美与残缺美。
闲走溪畔,风霜旧屋也是景致,消褪了颜色的美人靠、石板歪斜的河埠、香泡树的绿色树冠都成了古雅的点缀。在艺术的眼光里,颓墙下的柴扉也能入画:院子里的藤蔓从墙后蔓延出来,垂挂着,像帘子一样,笼住了半扇门;暗绿色的枝蔓挂着一串串小红花,煞是可爱。一位女生坐在门前小矮凳上,膝盖上支着画板,手执画笔,采撷着,描绘着田园诗意……
2009/10/21 于皖南黟县屏山村 2025/2/21 上传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