犹怜草木青-访蒋庄马一浮纪念馆
(小序)“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,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,还依然执着地热爱它。”——罗曼•罗兰
“入住蒋庄,隐居林下,置身湖山之间,读书、刻经、写字、弹琴。”这是研究者对国学大师马一浮(1883-1967)晚年生活的写照。秋日里,重访蒋庄,瞻仰这位学贯中西的现代新儒家。
蒋庄坐落在西湖苏堤映波桥畔“花港观鱼”景区,濒临小南湖,是马一浮先生晚年居所。原为无锡康慧卿别墅,名“小万柳堂”,后归南京藏书家、诗人蒋苏庵(国榜),易名蘭陔别墅,俗称“蒋庄”。庄园临湖而筑,由三幢中西合璧式楼房组成,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。1950年,马一浮应弟子蒋苏庵之请,移居蒋庄,入住西楼,现为“蠲戏书屋”(马老别署羂叟、蠲戏老人)。1994年,主楼辟为“马一浮纪念馆”。
从门庭若市的花港公园大门进入,左拐,倏然消了市尘。沿树荫掩映的鹅卵石小径前行,蒋庄幽然。临湖有雕栏虹桥与苏堤相连(现已封闭)。穿过东边“自然居”月洞门,走过寂照亭,但见两株广玉兰森然参天,枝繁叶茂,簇拥主楼庭院。临湖筑有石级埠头,清风徐徐,微波拍岸。
荸荠色的主楼,飞檐翘角,雕栏围廊,三开间槅扇,浑然中式风格。沙孟海题“马一浮纪念馆”门额。柱联橙底绿字,内联 “千年国粹,一代儒宗”,由梁漱溟撰、钱君匋书;外联“胸中泛滥五千卷,足下纵横十二州”,由林散之撰、郭仲选书。两幅柱联分别由4位名家挥毫,或撰或书,可谓德高望重,群贤毕至。
跨进主楼,厅室铺砌法国拼花图案地砖,吊灯,彩色玻璃,则是西洋风格。正中摆放马一浮坐姿塑像,背景衬以马老作词的《浙大校歌》:“大不自多,海纳江河。惟学无际,际于天地……国有成均,在浙之滨。昔言求是,实启尔求真……树我邦国,天下来同。”该词于1938年6月浙大西迁江西泰和途中,应竺可桢校长约请而作(国立中央音乐学院应尚能教授谱曲),古奥而典雅的歌词,阐述了“大学之胸襟、教育之根本、治学之真谛、求学之目的”的宗旨,“求是”师生肩负历史使命感跃然其中。
东侧布展马一浮书房,三只书橱;写字桌铺着宣纸,摆着毛笔、镇纸、笔筒、笔洗。八角形窗户下,摆放一对扶手靠椅及茶几,幽雅洁净,似闻得书香墨香,让你想象马老生前严谨治学的氛围;而窗台上摆着几盆小花小草,青葱可爱,不乏“犹怜草木青”的生动细节。
西侧纪念室,开设6个专栏,展示马一浮先生的人生历程。在《年少好学,获取榜首》专栏,介绍马一浮的故乡和出生地。父亲马廷培曾在四川任仁寿知县;母亲何定珠,陕西丐县望族,外秀内慧,擅诗文。清光绪九年(1883)农历二月十五,马一浮出生于四川成都,三岁识字,四岁开蒙,由母教读。六岁时随父母返回原籍浙江绍兴上虞长塘镇后庄村。故居位于赵宅大院(赵家台门)中院西侧,现存卧室和书房。马一浮天资聪慧,自幼好学,有“神童”之誉。八岁学诗文,九岁读《楚辞》、《文选》,十岁已能受命题诗。
纪念室展示马老记述童年受命题诗的经过。某日,其父指庭前菊花,命作五律,限麻韵,遂应声而就:“我爱陶元亮,东篱采菊花。枝枝傲霜雪,瓣瓣生云霞。本是仙人种,移来高士家。晨餐秋更洁,不必羡胡麻。”其母听后道:“见长大当能诗。气颇似不食烟火,语菊书为物,如高士遗人虽有文采而生于晚秋不遇春夏之气。儿将来或不患无文,但少福泽耳。”1898年,16岁的马一浮奉父命赴绍兴参加县试,名列榜首,同考者有周树人、周作人等。其父挚友、民国首任浙江都督、实业家汤壽潜十分器重,于次年以其长女汤仪妻之。夫人端庄秀丽,温柔贤惠,伉俪情笃。
访者揣摩其母听后所言,联想其家庭一连串变故:10岁,母病逝;18岁,父病逝;17岁结婚却在19岁时妻病逝,遂终身不娶(注1),一语成懴,是耶非耶?然则,马一浮并不屈服于命运之神,毅然决然,开始了“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”的人生旅程,诚如罗曼•罗兰所云:“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,还依然执着地热爱它。”
在《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》专栏,介绍青年马一浮于1901年赴沪学习英、法、拉丁文,并与近代学者谢无量、民国元老马君武创办《二十世纪翻译世界》杂志,以唤醒民众,振兴中华。1903年,以国际博览会工作人员兼办留学生监督公署文牍、万国博览会中国馆秘书身份,居美国圣路易斯。期间,遍读亚里士多德、但丁、拜伦、莎士比亚、黑格尔……等大量西方哲学、文学著作,翻译《法兰西革命史》等书。还阅读《资本论》,并将书带回国。这是最早传入中国的马克思著作。纪念室展示马一浮1903年赴美日记片段《北米居留记》,足见其博览群书,如饥似渴。
据纪念室介绍,1904年,马一浮离美赴德、西班牙、日等国游学,从日本友人学日、德文。期间,与浙籍留日学者章太炎、鲁迅、秋瑾等多次交往。1905年,与谢无量结伴回国,居镇江焦山海西庵,研究西学,翻译西班牙塞万提斯的《堂•吉诃德》、意大利麦加费罗的《政治罪恶轮》、俄国托尔斯泰的《艺术论》等书,宣传西方进步思想。1906年,寄居杭州外西湖广化寺,期间,读完了文澜阁三万六千多册的《四库全书》和历朝诸子文章,合计七千多册,并致力于训诂考据学,无愧“学富五车,才高八斗”。1912年,蔡元培任教育总长,被聘为秘书长。纪念室展示青年马一浮赞同孙中山领导的反帝排满运动的史迹;展示1907年秋,为秋瑾、徐锡麟遇害而作《悲秋四十首》的手稿。
在《义愤杜门,一心治学》、《出斋执教,学术救国》、《喜逢盛世,出任公职》、《一代宗师,永垂千古》等专栏,介绍马一浮与李叔同研究佛学。后李出家,遂送之灵隐寺受戒;弟子丰子恺为桐乡石门新居落成,到沪上李叔同处抓阄“缘缘”,由马一浮题堂匾“缘缘堂”;丰子恺作《护生画第二集》时,马一浮告曰:“务望尽力发挥非战文学,为世界人道留一线生机。目睹战祸之烈,身经离乱之苦,发为文字,必益加亲切,易感动人。”纪念室展示马一浮与李叔同、与丰子恺的合影;
在上述专栏里,还介绍马一浮在学术上融汇程朱理学和陆王两派思想;在儒家文化上,研究宋明理学,提出“穷理致知”的理学思想、“义理明相论”的新义理学说,主旨“儒家‘六艺’之学皆从一心所发,是中外一切学术的源头和发脉处”;在书法上,视为“馀事游艺,但也认为可以变化气质”。他遍临历朝书法大家之代表作品,含章草、汉隶于一体,自成一家,并在书后写了跋语,辑成《蠲戏斋题跋》一册;在教育上,于抗战爆发由杭州南迁后,应浙大竺可桢校长之聘,以国学大师名义先后在江西泰和、广西宜山公开讲课;1939年,晤J公,在四川乐山创办复性书院并任主讲。抗战胜利后,与书院北迁回杭,居里西湖葛荫山庄(注2)。
据纪念室介绍,解放后,时任上海市长陈y来杭,轻车简从,首访马一浮,聘之为上海文管会委员;浙江省长沙w汉聘之为省文史馆馆长;1957年,z首长陪同苏联元首伏L希洛夫来杭时,专访马一浮,称之为“中国现代唯一的理学家”(注3)。1963年春,马一浮将书法精品357件(册)、藏书84箱计一万七千八百余册,尽献国家;1964年冬,赴京参加全国政协大会,受到M首长接见。
纪念室展示马一浮《采桑子学和M-zx韵》词手稿:“人人尽道丰年好,踏遍春阳,到处河阳,种得名花满地香。园林更数西湖胜,长对花老,能葆容光,不信人间有鬓霜。”落款“甲辰春•芳杜山人”。就特定的历史名人之间诗词唱和,曾见过M作七律“观鱼胜过富春江”,和柳亚子先生;作满江红“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”,和郭沫若同志;还有M读陆游卜算子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“风雨送春归”……这里,读到马老的这首“采桑子学和M-zx韵”,鲜见矣!
纪念室也介绍了“特殊年代”马老受到冲击,被诬为“封建遗老”扫地出门。经有关部门安排,暂居大华饭店,月余迁居安吉路某宅,次年夏病故,烙印着时代的冰火两重天。此乃在劫难逃,岂止“少福泽耳”?
主楼二楼辟有3间纪念室,陈列马一浮诗文手迹,以及各界人士胡乔木、于冠西、李丰平、刘江……等多幅诗文墨迹,虽无当下网红之盛,翰墨飘香,足以“游目骋怀”者也。
承蒙安保指点,走近西楼,门额悬“蠲戏书房”匾,乃马老晚年居所(未开放)。那时,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:“坐卧一小楼中,山色湖光,四时在目,颇适野性。其他小有花木,任人游览……吾目不窥园,足不下楼,各不相碍,所苦者惟寂寥耳。旧时从游,都已星散,各不相闻……”可谓“避喧就寂”。
流连蒋庄,前楼后院,香樟修簧,竹篱小径,假山古井,亭台楼阁。时秋,湖中荷花已谢,荷叶仍田田;湖上泛舟悠悠,湖畔游客络绎。瞻仰之际,领略马一浮先生“已识乾坤大,犹怜草木青”的人格魅力,感悟“非厚德不能载物”的真谛,能不高山仰止?
2020/5/27 于蒋庄2022/10/12 重访 12/15-17 稿 12/25 配图 2023/1/9 上传 时值马一浮先生诞辰140周年(图文版载2023/2/25微信公众草木皆醉)
【注1】1901年,马父去世。守丧期间,妻汤仪已怀孕三个月,传统意义上“坏了规矩”。两人犹豫很久,决定服用偏方打胎。年余,妻不幸病世,年方18。马痛苦不堪,决定不再续娶。岳父于心不忍,让同样温婉的三女儿嫁与他为妻,马同样拒绝:“我心中只有妻子汤仪,娶三小姐,于她不公。”岳父只好作罢。后来,马得知三小姐病重,婚事难定,则主动向岳父表明:愿娶三小姐为妻,照顾她后半辈子,可以无夫妻之实,也为亡妻尽照顾妹妹的责任,可汤家三小姐不想拖累而拒之,后病逝。马伤感,作《遣悲怀》诗。之后,马一浮脑中全是对妻子的思念,“从前车马很慢,书信很远,一生只够爱一人。”他把这份源源不尽的思念化为了在学术和书法上的不竭动力,取得了巨大成就。其时,马正当弱冠之年,才学、名气引无数名媛青睐,欲嫁之,皆被婉拒,还蓄起了胡须。马老孓然一身,晚年,由内侄女汤淑芳照料日常生活。1967年夏,马老因病与世长辞,终年85岁。
【注2】那天,胡兰成偕诸暨斯宅范秀美去看国学大师马一浮,在钱王祠湖边的一个新筑里,西湖里要算他这个新筑与康有为的一天山园最好。泊舟上去,进院门,满眼新绿。在他小时候就敬仰马一浮的名望。马老于胜利后即结束了在重庆办的复性书院,回到杭州闭门谢客,惟因梁漱溟先生的关系才见他。他拣《山河岁月》里的一两点与马老说了,听了以为好。马老在正月里写了《鹪鹩赋》(书法),拿出来给他看,那字是当代最负盛名的。但是他不贪,看过仍还了。马老还说现在才晓得张茂先(西晋文学家)的这篇《鹪鹩赋》好。他明白马老的意思,鹪鹩巢林,不过一枝。(范秀美,诸暨斯宅辛亥先驱斯豪士的姨太太,婚后三年守寡,后就读杭州蚕桑学校,毕业后在临安蚕种场当技术指导员——据胡兰成《今世今生》辑录改写,载2021/6/18 草木皆醉微信公众号《斯宅寻梦——红袖添香之二》)
【注3】马一浮与梁漱溟、熊十力合称为“现代三圣”(或“新儒家三圣”),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,《浙江大学校歌》的词作者,浙江大学原教授。于古代哲学、文学、佛学等领域造诣精深,又精于书法。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。是中国屈指可数的通晓多种外文、对西方现代学术和政治经济制度深入观察和研究的学者。建国后,任上海文管会委员、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、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,第二、第三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。1954年起,当选历届全国政协委员。
|